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艺讲堂  
  • 作品区
  • 礼品区
  • 会 员
  • 机 构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 艺新闻
    第二届城乡创意汇:故乡の寻迹—社区文化 保育活动(成果展)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2日    发布者:gyh168    浏览量:    来源:艺讲堂


    第二届城乡创意汇:故乡の寻迹—社区文化

    保育活动(成果展)

    广塘村,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自然村落,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东部,村座东向西,背靠后面是大岭山、小岭、狗眠岗而得名横岭村,据族谱记载到明末清初,改名广岭村,1963年,花县广岭村与白蟮塘村合并,形成现在的广塘村。

    随着乡村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逐渐丢失或衰落,越来越多的村民遗忘了本地优秀文化。

    第二届城乡创意汇:故乡の寻迹社区文化保育活动(以下简称活动),旨在保留本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让农村妇女、新生一代能够了解家乡文化,传承家乡优秀传统,建立家乡归属感与文化自信。


    寻迹过程:20199-20207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广塘村非常“流行”制衣,商人开设很多制衣厂。(据说现在很多制衣厂都是从这里搬出去的)村中的妇女主要的工作就是制衣。家家户户,每一位妇女都会制衣工艺,从打版、裁剪、缝制、整烫等。

    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衣厂逐渐搬迁,妇女们慢慢地退出这个行业,新一代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已经很少人记得怎么制衣了。

    第二届城乡创意汇项目支持了乡村妇女在村里开展公益活动以及积极弘扬广塘村的手工艺文化,通过组织妇女编织唐装、参加慈善展览等方式传承广塘村的传统文化。

    微信图片_201909031641314-2广塘村妇女们带着她们的手工品参加深圳全国慈善展

    旗袍、环保袋、抱枕、其他唐装服饰,都尽显了当年广塘村辉煌的制衣文化,行业的繁荣。

    再一次的聚首,大家通力合作,以广塘特色制衣文化产品(唐装)参与深圳中国慈善展览,种种点滴,都标志着广塘村妇女为广塘文化传承的默默付出。

    4-0小记者队共同成长

    广塘村小记者志愿服务队,以小记者视角进行采访交流,发掘广塘村鲜为人知、被人遗忘的某些角落。从宗氏祠堂,到百年大树,从流溪河分支,到泰山石敢当,从大街小巷到村民委员会,每一段经历都让我们记忆犹新。
     元初家塾的灵气故事,清朝泰山石敢当的护宅挡煞,孕育人们的流溪河水,不屈不挠的百年老树等,都是广塘村的文化财富。
       结合花都区青少年书画教育研究会和广塘村村民的优势,城乡两端青少年小记者通力合作,以叙事书画的方式把采访过程点滴一一呈现出来,共同促进城乡居民关注传统文化传承、保育和创新。

    微信图片_20200616153700微信图片_20200616153912

    微信图片_20200616153915微信图片_20200616153919

    微信图片_20200616153929微信图片_20200616154052

    “大围”保护墙,1766年,距今254年。当时并不太平,时常有战乱、盗贼猖獗,人人自危。“大围”保护墙,整体程四方形,把人民财产紧紧围住,墙面面积约600平方,墙高约18米,是当地标志建筑物。1972年,拆掉建了广塘供销社,留下的就只有这少少的一部分,曾经是村民最可靠的“保护衣”。

    百年大树,旧时候的广塘村,有一间香火鼎盛的古庙,名为“洪圣庙”。洪圣庙建于1792年,距今已有228年了,庙内外合计600多平方,庙内曾供奉有8个菩萨,那时候香火鼎盛,人来人往,村民都喜欢来洪圣庙祈福拜祭。在1952年,赶上国家土地改革时期,实行人住有所居,耕者有其田,于是把庙拆了,分给村民盖房开耕。现在只剩下洪圣庙内的两棵古榕树,依然屹立在此。

    流溪河分支,据广塘村权叔介绍,这条流溪河分支一直孕育着广塘村人民,广塘村就是靠这条小小的分支,发展到现在的人口大村。

    泰山石敢当,相传清朝期间(大概1868年间)广塘村北婆裙布的西边,有一条河流,每到雨季来临时,河水都非常湍急,村民经常发生意外,那时候人心惶惶,都不敢轻易渡江。为了安抚不安的情绪,村民合力建造了此石碑(泰山石敢当),用来挡煞河神,保佑全村男女平安,风调雨顺,慢慢地石敢当就留传了下来。直至现在,老一辈村民都说广塘村的风调雨顺有赖此石敢当庇佑。

    孕育人民的流溪河分支护宅挡煞的泰山石敢当

    元初家塾,2018年,遇上百年难得一见的狂风暴雨,到处是树倒房歪。元初家塾也不能幸免,屋内的大坭砖,瓦片、木杉等都大幅度的倒塌。但奇迹的是,这么大范围的倒塌,大厅的神位、灯盏、香炉等物品却完好无损,就像是被某种力量在保护着。从此,村民就相信元初家塾有灵气保佑,是保佑我们村民的。所以后来村民也不分男女,踊跃捐资,重建倒塌的元初家塾。

    微信图片_2020061615392613走访广塘村最古老的祠堂之一

    村委走访,广塘村小记者志愿服务队精神奕奕地走进广塘村党群服务中心采访村委工作人员。

    600多年历史的广塘村文化岂止这些。但小编认为,通过此类活动不止可以倡导城乡居民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城乡两地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是可以建立城乡文化交流平台,提高城乡文化传承的关注热度及参与度,实现城乡传统文化保育及创新。

                                   (花都恒福供稿)


     
    展开